南航金城艺术与传媒学院 2025年4月15日
自然为课堂 笔墨绘山河
2025年4月7日至1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4级绘画专业21名师生在李林蔚老师的带领下,赴安徽屏山村开展为期9天的写生实践。师生们深入皖南古村,以山川为卷、画笔为媒,在徽派建筑与山水田园中探寻艺术本源,完成油画、速写、摄影等作品百余幅,并制作考察VLOG视频及实践报告,实现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双重提升。
以古村为卷 探艺术本源
【陈启林院长赴宏村基地开展油画与速写专题教学讲座】
在写生期间美术学院陈启林院长在宏村写生基地为绘画专业学生开展专题教学讲座。活动现场,陈院长以学生油画座椅、速写作品为案例,围绕构图布局、画面主次关系、色彩语言运用及对象特征捕捉等维度展开深度剖析,通过作品对照、技法演示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
陈院长强调:“构图是画面的骨架,色彩是情感的载体,创作者需在观察中提炼对象本质特征。”他通过调整学生作品的构图比例、强化光影层次等示范,生动诠释了如何通过艺术语言增强画面表现力。现场学生表示,这种”作品诊断+理论解析”的教学模式,使抽象技法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指引,极大提升了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
此次教学活动依托宏村自然与人文景观,将课堂延伸至户外写生一线,充分体现学院”以实践促教学”的教育理念,为学子们打造了沉浸式学习的优质平台。
写生团队先后走进守拙园、南屏、许村等7处古村落及新安江山水画廊、九龙瀑等自然景区。白墙黛瓦的马头墙、斑驳的石板路、层叠的油菜花田与远山云海相映成趣,为学子们提供了鲜活的艺术素材。李林蔚老师强调:“写生不仅是技法训练,更是对自然美学的解构与重构。”学生们通过每日10小时的高强度创作,在光影变幻中捕捉徽州建筑的韵律美,在速写线条中提炼山水的形态意趣,共完成风景素描15幅、油画写生5幅,收集民居纹样、民俗场景等创作素材50余组。
名师示范引领 深化教学内涵
【水墨宏村绘春色 油彩传艺育新人 ——张利华教授宏村写生示范课侧记】
晨雾未散,宏村乡间已支起二十余架画箱。4月12日清晨,张利华教授带领油画系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写生教学。这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现场示范,完整呈现了从选景构思到成稿落笔的全过程。
“逆光下的景致最能体现空间层次”,张教授驻足村边幽径,以远处绵延的黄山余脉为背景,将黛瓦白墙的古村落作为中景主体,近景则聚焦于晨曦中摇曳的油菜花田。他特别强调”黄金分割线”在风景构图中的运用,用炭笔在画布上快速勾勒出”S”形田埂,引导观者视线由明黄的色块向村落纵深延伸。
调色板上钴蓝与土黄的交融,见证着艺术家对徽州春色的独特诠释。张教授边示范边讲解:“远山要冷,近花须暖,用笔触的虚实表现空气透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他迅速在屋檐处点染橙红,让沉睡的村落霎时苏醒。围观的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捕捉光色”的关键时刻。
本次写生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来自其他教授的感叹:“这比实景更富诗意!”张教授表示,带学生深入生活实景创作,既能训练观察能力,更是对中国传统”师造化”理念的当代实践。
多元成果赋能成长
除专业创作外,学生们还体验了徽州扎染工艺,拍摄摄影作品10组,制作《水墨屏山》主题VLOG视频。带队教师创新采用”日评+夜课”模式,每日傍晚组织作品互评,夜间开展构图原理、色彩心理学等理论强化课。最终呈现的作品中,既有《暮色南屏》油画的朦胧诗意,也有《庭院流光》速写的灵动线条,展现出00后学子对传统与当代艺术语言的融合探索。
学生油画作品《暮色南屏》
(2024级张同学油画作品,以印象派笔触呈现徽州黄昏)
实践育人的金城范式
本次写生作为学院”行走课堂”品牌活动的重要环节,凸显三大创新:一是构建”自然观察-文化解读-艺术转化”的闭环教学链;二是推行”名师驻点+青年教师全程跟班”的立体化指导体系;三是建立”作品+影像+报告”的多元评价机制。正如陈启林院长总结:“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扎根土地捕捉生活之美,又能用当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随着30余件精选作品即将在线上专题展出,这场春日的艺术修行画上圆满句点,但属于青年学子的创作之路正徐徐展开。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在地化”实践教学模式,让更多学子在祖国山河中汲取艺术养分,绘就属于这个时代的丹青画卷。